評委王奇生(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戊戌變法的另面》
  一位掘寶高手,遇到了一個寶藏,留下了他的掘寶記錄。
  清朝的地方督撫,為了打探朝廷的政治風向和政治內情,派親信長駐京城,稱為“坐京”。民國以後的各省駐京辦事處即源於此。不同的是,後來的駐京辦是公開掛牌的,而“坐京”則是秘密的“坐探”,效忠於個人。現存於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的“張之洞檔案”,內中即有大批張之洞與其駐京“坐探”之間的往來秘密文書。
  當茅海建教授“發現”這批文書時,他形容自己的感受是“驚心動魄”、“牖開思進”、“喜出望外”。在此之前,學界研究戊戌變法,多依賴於康有為、梁啟超留下的史料。作為當事人,康、梁的史料為戊戌變法建構了一幅“正面”的形象,但當事人出於政治鬥爭的需要,其記錄與著述難免有作偽之嫌。而張之洞檔案正可以從另一維度、另一層面、另一立場來觀察和瞭解戊戌變法。
  茅海建教授對這批秘檔中涉及戊戌變法的部分進行了細緻的整理與細密的解讀。為了讓更多的研究者分享這批寶貴史料,作者不惜用大量篇幅直接引用原始文獻。因屬秘密情報,內中有大量隱言暗語,作者均一一解析;相關史實背景與官場潛規,作者亦有所交待。儘管如此,本書仍是寫給專家同行看的。
  《耳語者:斯大林時代蘇聯的私人生活》
  對歷史研究而言,最難研究的不是精英而是大眾,不是上層而是底層,不是重大事件而是民眾的日常生活。而作者居然要深入到普通民眾最隱秘的私人生活領域,深入到普通民眾內心深處最脆弱、最傷感、最不堪迴首的角落。作者試圖“呈現”斯大林時代所謂“耳語者”的眾生相:或藏身於角落竊竊私語、互訴衷腸,或暗中迎合、主動告密者。斯大林時代,幾乎每一個蘇聯普通百姓都成了“耳語者”。作者不僅僅要描述他們的日常生活,而且要挖掘他們在斯大林時代的情緒、情感、思想以及價值觀念。最大的挑戰首先是有關民眾“私人生活”與“私人心態”史料的收集。作為一位英國史家來做這件事,其難度更可想而知。即此一點,我已為這位研究同行生髮十二分的敬佩。
  作者似乎預知我的好奇心,寫了一個很長的“後記”仔細交待了他寫作的緣起與收集資料的過程。作者一開始也是將希望寄托於檔案館,結果徒勞無獲。轉而訪問家庭,從口述入手,在此基礎上收集家庭回憶錄、私人書信、日記、筆記等民間史料。要從普通民眾的汪洋大海中徵集史料,這一過程毫無疑問是無比艱辛的。姑且不論數以千計的訪談,要讓受訪者反思自己的人生,梳理出當時的直接記憶,又要避開後來形成的印象和意見的干擾,擺脫後來記憶的影響,是一般口述史都會遇到的挑戰。而要得到受訪者的信任進而得到其私人文書,一般都要在訪問十幾次以後。讀完這本書,我多次自問:我也能寫出這樣一部書嗎?實話實說,我至今尚無勇氣自我首肯。
  然而,這部書為今天的中國學者提供了很好的示範以及不可輕忽的警示。檔案不開放尚可等待,總有開放的一天;然而一個時代的歷史參與者、當事者很快就會逝去,如果不及時搶救他們的歷史記憶,很重要、很鮮活、更無可替代的一部分史料從此就會永遠消失。若如此,我們這一代歷史學者因沒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恐將成為歷史的罪人。
  《葉:百年動蕩中的一個中國家庭》
  作者周錫瑞是美國著名的中國近現代史專家,同時又是葉家的洋女婿。前者的身份,使本書具有良好的專業水準;而後者的身份,又使作者能深入葉氏家族內部,包括收集大量相關文獻以及深度訪談,具有外人難及的獨特優勢。作者另闢蹊徑,試圖通過一個家族的百年浮沉來展示從晚清到民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巨變。葉家大體屬於社會中產階級精英層,對政治和社會有相當程度的介入,但尚未進入政治決策層,更多的時候表現為一種被動性參與。
  家族的歷史記述不同於單一的人物傳記,即使在相同的歷史時代,一個家族內部成員之間的命運軌跡也可能南轅北轍,當然更多的是個體難以自主的一般性結局,尤其是1949年之後。本書的寫作定位無疑是一部專業歷史著作,但因為以美國讀者為對象,所以對整個百年中國的歷史脈絡做了簡要與清晰的勾勒,因而也便於一般中國讀者的閱讀。  (原標題: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d81wdtuj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